2021年3月27日,云南民族博物馆“2021年度民族传统科技研学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来自昆明市第十一中学高一年级的30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期的“云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研学活动当天,云南民族博物馆邱文发研究馆员依托《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间瓦当》两个展厅的展示内容,详细介绍了云南民族概况,民族服饰的源流、故事和内涵,瓦当的历史、形制、作用和纹饰类别等。通过点面结合的多维度解说和互动问答式交流,结合实物讲述了非遗知识及其相关事项。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派风筝制作代表性传承人李竞飞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滇派风筝的渊源、演变、传承现状、原理及制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并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了滇派风筝。
在整个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倾心听、用心记、耐心学、专心做。当大家手捧自己喜爱的风筝作品互相展示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
我馆“2021年度民族传统科技研学系列活动”由公众教育服务部精心策划、组织和实施。活动围绕“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紧扣民族传统科技主题开展,持续推进博物馆基地教育内容的拓展和馆校合作途径的拓宽,促进我馆公众教育水平的提升。整个活动包括云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美术、5.18国际博物馆日和科技周、传统节日以及民族文字古籍5个专题,从今年3月延续至7月,历时5个月,分5期推进。
昆明教育电视台将对该系列活动进行全程拍摄和报道,并将以“短视频+图文”的形式在昆明教育电视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云南研学探索之旅》栏目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今日头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